•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聋儿言语康复

引领聋儿到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

时间:2011/12/2 12:09:28  作者:分享  来源:网络转载  查看:389  评论:0
内容摘要:  融入主流社会,提高生活质量,是聋儿康复教育的最终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让聋儿学会运用语言与他人交往。如果聋儿无法听清楚语音,或是缺乏聆听的技巧,学习环境使他无法听清楚指令,则任何以言语为工具的交往方式将无法达成目标。然而,当聋儿的听力得到适合的补偿或重建之后,在语言教学...

  融入主流社会,提高生活质量,是聋儿康复教育的最终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让聋儿学会运用语言与他人交往。如果聋儿无法听清楚语音,或是缺乏聆听的技巧,学习环境使他无法听清楚指令,则任何以言语为工具的交往方式将无法达成目标。然而,当聋儿的听力得到适合的补偿或重建之后,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借助情境,就能够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增强语用能力,使聋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和交往能力的提高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情境发展聋儿的语言能力

  婴幼儿通过语音环境的刺激与学习,体验到该群体共用的语音系统,不仅可以了解他人所产生的语音语言,更可以通过与生俱来的构音器官发出该族群共通的音声语言来表达自己,这种利用独特的音声语言在特定族群进行沟通的技能是后天习得的,不是先天就有的本能。有专家认为,听力障碍最大的损失不是听力而是语言。如果语言能力低下,就难以进行交往,一旦失去了用话语交往的能力,则顿失满足生活基本需求的凭借。

  儿童语言的发展,必须先经历感觉动作的操作,然后进行内化,语言这种象征性符号行为才能发展出来。即,认知是感觉动作行为的内化,语言是认知的一种象征系统,必须有足够的活动或游戏经验,由“行”而“知”之,促成象征性思考的产生与运用。

  语言能力是智力(IQ)的基本因素之一,由听、说、读、写4种相关但又不同的途径显现。听和读是接收语言所表达的意思,说和写是用语言表达意思。J.布鲁纳等人认为,与成人言语的交流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言语学习不应只限于教室、个训室或家中,而应在各种情境中让聋儿领悟词语的含义以至能够确切地运用。让聋儿习得在日常生活中用于交流思想感情的语言,称之为“生活言语化”。通往生活言语化的第一阶段是“行动言语化”,即能够讲述当前的事物与行动。第二阶段是“经验言语化”,即讲述过去的事物、行动。经验言语化与内化了的语言互相协调,成为从记忆里的事物、行动中分离出来的机能,聋儿就能够用言语来叙述生活经验(过去、现在、将来)。儿童的语言获得是在一定的语言学习环境中进行的。聋儿生活言语化的最佳环境是同龄的健听群体。这样的环境既开放又包容,既愉悦又活泼,能真正让聋儿在玩中学,玩中用。

  2、借助情境提高聋儿的交往能力

  交往能力是语言系统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结合,是情商(EQ)的要素之一。儿童的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都以儿童在其实际生活中所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然后按照相对立的不同规律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思维向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深度、广度发展;语言向语音、语义、语法等规则的掌握发展)。

  话语交往对语言环境有一定的依赖性。缺少交往的情境,难以产生交往的意识。交往过程包括3个主要环节:①言语信息的接收;②言语信息的解码与编码;③言语信息的发出。言语能力较低的聋儿,只能用一个词或几个词来传递主要信息或主要信息线索,而大部分需要用言语传递的信息都在语言环境中。例如,老师边指图或实景边说:“你看,谁在天空中飞?”聋儿回答:“飞机(在天空中飞)。”老师说:“不是小鸟吗?”聋儿说:“不是(小鸟)。”老师说:“你会飞吗?”聋儿说:“(我)不会(飞)。”

  这时,情境对于交往双方都不可或缺。交往能力有两个特点:①能够分析听者的角色及想法;②在适当的情景下用合理的语句表达意愿。例如,考虑听者的要求或预先计划讲话内容等是交往能力高的表现。反之,自说自话,不考虑听者的处境,则是交往能力低的表现。通过学习和训练,随着聋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句子不断加长,句子结构渐趋复杂,语义成分有了词语形式,语境要素不断语言化,语境依赖度便随之逐渐降低。

  利用情境(语境)引导聋儿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在国内聋儿康复教育中已形成共识。情境(语境)在语言教学中有三大作用:①帮助聋儿理解言语的含义;②诱导聋儿顺应情境说出得体的话;③促使聋儿语境要素语言化。对话是交往最常见的方式。对于初具语言能力的聋儿,对话也需要示范与引导。无论是集体活动还是个别辅导,许多教师和家长都注意借助情境教学,这比枯燥地、机械地让孩子模仿复述,效果要好得多。

  3、创设情境,不如走进真实

  创设情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既要考虑适合教学对象的语言能力、心理年龄,又要考虑与教学内容相符,与话题吻合。而创设的情境是相对封闭的、静止的,远不如真实情境那样真切、活跃和富于变化。根据教学活动的内容设计情境,还是顺应实际情境调整内容、寻找话题,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教学准备思路,教师不妨采取后者。聋儿的学前康复教育没有教学任务的压力,主导活动就是游戏。借助真实情境,不但可以帮助聋儿理解语言,增进语境要素语言化,逐步减少对语境的依赖,发展语言能力,还可以引导聋儿顺应情境合情合理的说话,形成灵活的思维习惯,加快交往能力的提高。例如,聋儿学习礼貌用语通常是从打招呼开始。结合实际生活,到处都有打招呼的对象: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等等,聋儿在真实情境里很快学会了对交流对象角色的判断,从而说出得体的话来。若把聋生“困”在教室内,按预先的设计死记硬背,其结果通常出现这样的状况:当孩子真正遇见客人时,常常表现出不知所措,按照老师(家长)的提示说话或跟着复述。又如,以交通安全为主题的过马路教学活动,目的是要聋儿确立红灯停,绿灯行的意识,并学会说相关的语句。为便于孩子理解,教师预先制作了交通灯、斑马线、汽车、行人等模型,创设过马路的情境让聋儿体验领会,并在活动中练习说话。通过教学活动,聋儿似乎知道了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绿灯亮,走;红灯亮,停。但真实的交通环境往往比创设的环境复杂得多。车辆的流量,行人的动态,信号灯的转换时间等都会使聋儿心慌意乱,一片茫然,不知所措。如此看来,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创设情境,不如组织聋儿到实际的环境中去体验、运用语言。出于对聋儿安全的担心或避免客观干扰的考虑,不少教师(家长)对如此方便又实用的真实情境望而却步,宁愿多花时间和心思去创设情景,以求安稳。

  形象思维是聋儿的思维特点。学习越贴近生活、越真实,聋儿就越感兴趣、越容易习得。因此,在引导聋儿发展语言,提高交往能力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借助情境,尤其是真实的情境。

 


标签:聋儿 聋儿康复 技巧 教学 能力 
相关评论
  TCP/IP备案号:粤ICP备09031017号 .